你是老工艺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15-02-12

  作为一个产业,蚕丝被的生产在桐乡很红火。

  用竹弓在热水中把茧丝撑开拉成丝绵块。

  目前洲泉的老人还在传承着手工制作蚕丝被的技艺。

  阳光下,农家小院里晾晒着的丝绵兜熠熠生辉。

我国是世界上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远在黄帝时期就有了驯野蚕为家蚕,取蚕丝织成锦帛的故事。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河南、山西、河北一带从事养蚕业。《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今山西阳城),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
  殷周时代,养蚕与丝绸生产已发展到汉水、淮河及长江流域。当时已能生产华美的暗花绸和著名的罗纱、织锦等。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代,养蚕及丝绸生产已遍及全国并输出国外。《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乌氏倮贩卖丝货,运销外国,竟成巨富,位同封君的记载。中国丝绸在当时国际市场之身价可见一斑。从唐、宋直到20世纪初期,我国的养蚕业和丝绸数量、质量一直独占世界市场鳌头。

浙江是我国蚕桑业最发达的省,全省共有62个县出产蚕丝,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国人形容杭嘉湖平原是:“金(水稻)满田,银(鱼)满塘,珍珠(茧蚕)挂在桑树上。”这里所产的蚕茧,具有茧层厚、丝质好、拉力强等特点。

而嘉兴又是全省蚕桑业最发达的地区,蚕茧总产量和收购量均占全国前四位的县(市)中嘉兴占有两席:桐乡和海宁。

桐乡市地处杭州湾北岸,这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温和,适合桑树生长,这里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桑养蚕。著名的文学巨匠――茅盾就以春蚕为题写出著名的文学作品《春蚕》,赞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

桐乡种桑养蚕最多的地方是洲泉镇。洲泉被誉为蚕丝被的故乡,这里的农家几乎都掌握手工制作桑蚕丝绵(俗称剥绵兜)的手艺。

春天,我走进了一个叫松标的蚕丝作坊。只见有人在选择蚕茧,有人在烧水煮茧,有人在拉丝绵块,有人在去蛹,有人在晾晒丝绵兜,有人在拉制丝被,作坊内一片忙碌。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告诉我,她从十几岁就开始跟母亲学做这一行当,至今已经做了70年的翻蚕丝被的活儿。老人说,一条蚕一辈子只有28天可活,一条蚕所吐的丝有1000米长。可是要做成一床蚕丝被却需要用7000只蚕蛹。难怪上好的手工制作的蚕丝被价格很高。

洲泉一位从业人员告诉我,蚕丝是自然界中集轻、柔、细为一体的天然纤维,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被业界称为“纤维皇后”。而以蚕丝作为内质的蚕丝被更具有贴身保暖、蓬松轻柔、透气保健等得天独厚的品质和优点。

但是,从事制作蚕丝被这一古老传统手艺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洲泉从事蚕丝被制作的几乎都是六七十岁的人,甚至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剥绵兜”要每天两只手泡在热水中,做着繁重的手工劳动,他们所承受的这份劳累,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承受得起?所以年轻人不愿意传承这门手艺也在情理之中。

上世纪80年代,是桐乡人首先将蚕丝被卖到了日本,从而打开了蚕丝被的商业之门。经过近三十年时间,蚕丝被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桐乡也快速成长起许多蚕丝被企业。然而,如何培养出一支年轻的蚕丝被手工制作队伍,这是洲泉蚕丝被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手工业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