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宝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15-04-07

      春到江南,草长莺飞。尤其是清明时节,似乎可以听得见万物生长的声音。桐乡这片丰饶的土地,物产丰富,为这里世代居住、生活的百姓提供了众多食材,也孕育了颇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对桐乡人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除了凭吊先人,还有亲戚间的往来。有些亲戚在过年时没有走动的,一般在这个时候需要补上。同时也会邀上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来家吃清明夜饭(清明节前一晚)或者正清明(清明节当天)吃饭。因而每家每户都比较讲究菜品,除了鸡鸭鱼肉之类的荤菜,其他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时令鲜蔬了。为了烘托节日气氛,清明团子也必不可少。

马兰头

马兰头是一种野菜,春天来临的时候田间地头到处都有。田埂上,屋脚边,这种小小的野菜一丛丛、一条条、一片片。在向阳处一般是紫红色的茎,而在背阴处一般是白色的茎,红色茎的似乎香气更加浓郁。拎着竹篮子、拿把小剪刀,就可以向田野出发挑马兰头去了。挑的时候只挑大朵、只取嫩头,不用多长时间就能挑得一家人吃上一二餐的量了。

马兰头在清洗干净后焯水,时间要恰到好处,长了马兰头发黄影响美观,短了苦涩味没有去除影响口感。撩出后放入冷水过水,再挤干水分,捏成一个团,就是半成品了。

马兰头的常用做法是清炒、凉拌,或者炒春笋丝、香干丝。马兰头切末,春笋或香干切丝,用上好的菜籽油熬熟,油要多放,因为它是比较“吃油”的菜。急火,下锅翻炒,清香四溢;吃到嘴里,齿间留香。

马兰头清热解毒,有独特的馥郁香气,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清明夜那天一定要吃的,因为吃了以后会“眼目清亮”,因此它是清明餐桌上每家必备的菜品。

它还是季节性很强的野菜,一般过了清明,马兰头就迅速长大、抽芯,茎叶粗老,苦涩味更重,很少有人再吃。为了能够在其他时节也能吃上它,有的人家会在马兰头大量生长的时候采集、焯水、晒干,日后炖肉吃,也算是一解馋虫。现在人们通过人工栽培、大棚种植控制它的生长,因而差不多在每个季节都可以吃到,但似乎缺少了野菜的味道。

南宋诗人陆游在《戏咏院中百草》诗中曾写到过这种不起眼的小野菜:“离离幽草自成丛,过眼儿童采撷空。不知马兰入晨俎,何似燕麦摇春风?”马兰头既是儿童采撷作乐的对象,又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可见江南百姓具有采食马兰头的悠久历史。

春笋

这是清明时节当仁不让的又一美味。

称之为“春笋”,自然与“冬笋”有别。冬笋是山里毛竹的幼芽,春笋是普通竹子的嫩芽,且比冬笋味道更鲜美,吃过以后嘴巴里也不会有刺哈感。

春笋鲜嫩美味,被称为春天的“菜中之王”。初春,人们经历了一个沉闷的冬天,迫不及待需要尝鲜,刚上市的春笋自然价格不菲。李商隐笔下就有“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的描述。

春笋的品种很多,产地各不相同。山里来的春笋较早,最早的春节就上市;桐乡本地的笋要晚一些,故称“迟园笋”。笋的外观不同,笋壳有的深褐,有的浅黄,味道也不同,因此挑选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粗壮、矮短、肉白色者为上品,因为这样的笋只露出一个嫩头在地面,大半段都埋于地下,自然鲜嫩。如果笋长长了,肉发青,味道就发苦并带涩味了。

春笋的吃法很多,油焖笋是最常见的。记得一年老友来家,我做了一回最奢侈的油焖笋:去笋蒲头和笋尖,只取白色肥壮的中段。笋蒲头偏老,笋尖略带苦涩,中段最鲜美可口。其时,春笋在市场上需要二三十元钱一斤,烧这样一道菜需花费四五十元钱。当然奢侈只能偶尔为之。

取春笋中段,拍松,切寸半段,油锅烧热后下海鲜酱料,爆出香味后下春笋,快速翻炒,少许白糖调味,加水煮透后淋上薄芡、撒入葱花起锅。油焖笋用料讲究,上口脆嫩,不带一丝苦涩味。一口咬下去,鲜美的滋味无与伦比,随后在嘴巴里洋溢开来;仔细回味,还能品出一丝甜味,“春季菜王”的称号实在是当之无愧。据说北方的有些厨师不太会做春笋菜,这还让我好生自豪。

春笋除了当主料做菜,它还是很多菜品的配料。无论是煎炒、清炖还是熬汤,加入几片春笋,味道立刻提鲜;荤素搭配,各种色彩相间,相得益彰。尤其是腌笃鲜,一定少不了春笋的加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桐乡本地的竹园里,有一些很细小的竹笋,待它们长长以后揪下,连笋壳一起放入饭锅蒸熟,那可是我们孩提时代纯天然最环保的美味零嘴哦。

唐陆龟蒙《丁隐君歌》里写道:“盘烧天竺春笋肥,琴倚洞庭秋石瘦。”这才是资深的吃货啊,不仅饱了口腹之欲,更是把春笋的美味与高雅的精神享受融合到浑然天成。

芽麦塌饼

清明节前,桐乡人家还会制作一些特色点心,主要有裹粽子,做青、白圆子和芽麦塌饼。尤其是芽麦塌饼,因其味道香甜、制作流程复杂而更显珍贵。芽麦塌饼是桐乡最有特色的传统点心,另有别名叫芽麦圆子、甜麦圆子、甜麦塌饼等,各地叫法不一。

没尝到过芽麦塌饼,到桐乡的旅游是不完整的;不吃芽麦塌饼,清明节过得是有遗憾的。

这样一种暗绿焦黄色、其貌不扬的小点心,怎么就成了桐乡人过清明必吃、俗称“拍巴掌不放”的好东西了呢?

芽麦塌饼是纯手工制作,需要一种叫做“草头”的草本植物。草头不用特意栽种,只需每年留几株,任它开花结果,种子就如蒲公英般随风播撒,来年春风吹拂,又会遍地生长。草头只在清明前生长,清明时节里到处都是,清明节后变老抽薹,就无法食用了。所以芽麦塌饼的时令性非常强,每年只能吃到一次。

就是草头,在高桥、骑塘一带和洲泉、大麻一带是不同的。高桥的草头较大株,类似于雪菜,叶子泛白,有绒毛;而洲泉的草头是小株的,被很形象地称为“棉线头草”,因为扯开它的叶子有棉线一样的纤维。但是,制成芽麦塌饼后,两者味道无异。

做芽麦塌饼时,要先把草头煮熟,去掉叶脉捣烂,和入由一定比例的粳米与糯米混合的米粉中。和粉的时候要越坚硬越好,否则会在加入麦芽粉以后越来越烂,到最后成不了型。和好后扯成若干大块上笼蒸熟,趁烫热时加入麦芽粉手工揉,一定要彻底揉匀,否则吃的时候会有硬块。粉全部揉匀后做成团子,压扁,稍放一会儿。再起油锅,煎至两面焦黄(因而留下一句“芽麦塌饼两面焊”的桐乡土话,用于比喻左右不是人,当然这是题外话了)。如果考究的,里面加入豆沙,外面撒上芝麻。不过,这其实可有可无,因为这些东西,都比不上芽麦塌饼本身的美味。

芽麦塌饼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软糯,甜美,有草头的自然清香。不过最好的味道是冷了以后再吃,那样会更甜。清明时节桐乡的天气还不热,放上几天也不会坏。隔了几天如怕不新鲜,可以再油煎一次,煎过之后会更香甜。

一般芽麦塌饼都会在清明前几天就做好。早上起来,一碗热乎乎的薄粥,配以一只芽麦塌饼,那味道真叫赞(桐乡土话,第四声,特别好的意思)。清明时节,一些工作、生活在外又回不了家的桐乡人,让家里做些芽麦塌饼快递过去,那就是对思乡之情的最好慰藉,也是对家乡味道的最高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