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红烟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15-06-24
桐乡晒红烟生产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所产烟叶素以色泽红亮、质地柔韧、油分丰润、不易破裂、香味浓郁、品质优良而著称,是著作雪茄烟和混合型卷烟的优良原料;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信誉,是我市传统出口创汇商品,被列为全国名晾晒烟出口基地县市之一。晒红烟与杭白菊、小湖羊皮称为“桐乡三大宝”名特产品。

烟草原产于美洲,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我国。据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所著的《景岳全书》记载:“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代万历时始出闽、广之间,自后吴楚间皆有种植矣。”又据清光绪《洑院志》记载:“烟叶多产于西南乡桐界,而嘉界绝少,他处人称日桐洑烟,乡人种此者,利较桑麻尤厚。”“相传乾隆五十年(1785)一吾乡大旱,苗槁几尽,南乡有烟者,收值数倍于谷,由是种者渐多,岁产值数十万(银元),为吾乡大宗出产。”我市地处吴楚之间,当时已有烟草种植,至清代已发展成一个重要产业,最初从福建漳州传入我县洑院、屠甸两地,自后逐步西移。现主要分布在梧桐、凤鸣、龙翔、同福、石门、高桥、乌镇等乡镇、街道的部分村。

晒红烟是我国名晒烟之一。桐乡晒红烟生产几经兴衰。民国十一年(1922)桐乡县产烟叶5700担,日军侵华期间,出口停滞、烟商刹价,烟叶生产下降。抗日战争胜利后,烟叶生产略有回升。民国35年,桐乡、崇德两县合计烟叶产量30000担。

解放后,人民政府理顺烟叶收购价格,预发订购定金,供应生产物资,沟通内外销售渠道和进行技术辅导,扶持烟叶生产。1952年,崇德、桐乡两县种植面积54553亩,总产量4310吨,超过战前水平,达到历史最高年。后闪烟叶收购价格偏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到1959、1960两年的年总产量降到700吨左右。

1961年后,采取卷烟换购烟叶,增加奖售物资等措施,产量又有回升,1962年总产量达到3029吨。此后,全市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1.4—1.8万亩之间,总产量也相应保持在1200—2100吨,其中外销比率为伏烟的三分之一左右,每年达300—500吨,销往埃及、马里、几内亚、科威特、德国、菲律宾等国家及港澳地区。国内运销辽宁、黑龙江、广东、福建等地。此外,我市农民向有吸老烟(旱烟)的习惯,部分晒红烟还用作土烟丝的原料。1980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吸老烟的人现今大部分已改吸卷烟,很多刨烟丝作坊停业改产、用作土烟改产,用作土烟丝的原料也随之锐减。1986年烟草黄瓜花叶病流行,损失严重,后因烟叶比较效益不及桑苗、杭白菊,面积调减1990年种植11130亩,总产量1217吨。近年来,全市每年的晒红烟生产量为300吨左右。

桐乡晒红烟在解放前种植品种杂乱,叶片大小不齐,单产高低不一,品质好坏悬殊。当时种植品种有督叶尖杆、蒲扇种、大叶红种、畚斗种等。由于长期习惯传统栽培,产区烟农多以每株留叶十四张后打顶,群众称“三皮四脚七顶叶”,因而产区长期徘徊在亩产160斤左右。解放后在农商二部门密切配合下,进行了烟叶品种选留筛选,提纯复壮,开展了良种选育工作,选留传统品种有督叶尖杆软叶子、督叶尖杆硬叶子及尖杆黄三个品种,自1976年后新育成杂交种有二0三、三0四两个新品种。晒红烟生产需要通过育苗、大田栽培和晒制三个阶段,是一种技术性较强、化工较多、肥料选择性较高的经济作物。因此,必须精做苗床,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并及时移栽,合理施肥,同时要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做好防治工作。为提高烟叶品质和产量还需适时打顶,及时抹权。根据成熟程度,分批采摘,精心晒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市场对桐乡晒红烟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人们吸烟口味改变,吸旱烟者锐减,高档烟紧俏,低档烟过剩,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如何发展桐乡晒红烟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做到名烟常春,经久不衰,充分发挥名特产品的优势,实为我市搞好创汇农业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