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崇福的庙桥,又称广济桥,原址在崇德中路农业银行西侧。因其正对崇德城隍庙,故称庙桥。庙桥一溜儿的青石铺就,浑然天成,两侧护栏,高至人膝,晶莹光洁,精妙雅致。
上海的城隍庙众人皆知那是何等的繁华,而昔日的崇德城隍庙,始建于宋代,是个道教中心,庙门为牌楼式,上书蓝底金字三个大字:城隍庙。朝北跨过庙桥,进得雕刻精美的三对朱漆大门,是百米长石板甬道,迎面可见五开间的肃敬楼。肃敬楼又称太岁楼,内塑神像、神马。拾步上搂,可见一百多尊神态各异的小神像,每个年龄的人都可对应找到自己的“星宿”。从前,每年立春日,不少百姓都来此进香,以卜流年,祈求平安。
肃敬楼北,相对而设“水火”两亭。亭旁仙桥湖碧波荡漾,善男信女放生的鱼鳖悠然游弋,湖上“仙桥”玲珑古朴。东西两侧配有小庑,各塑有五尊神像,总称“十司殿”。
步过“仙桥”,是双层建筑的阐威门,即仪门。其上悬挂一只硕大无比的算盘,警示人们莫做坏事,“人算不如天算”。进门后,庭院深深,七十二土地公神像分列两廊。向北,是无吊柱大戏台。戏台顶部呈穹形,省略了中柱,既易于表演,又无碍视野,是民国时杭嘉湖地区有名的“三只半庙台”之一。当年,这里曾有不少名角优伶登台献艺。
绕过高达丈余的铜铸香炉,是飞檐翘角、殿脊高耸的城隍大殿。城隍爷塑像坐北朝南,稳居殿中。像高三丈余,蟒服官帽,神态威赫。两旁是赏善罚恶诸司,众神全副执事,器宇轩昂。正中挂一巨匾,上书“休想瞒我”。按迷信说法,城隍乃冥世中的县官,人死后皆归其管辖,故人们到此,莫不触目惊心。
大殿西南角,是一艘长丈余的“城隍座船”,器具悉备,金碧辉煌。过大殿,沿长廊可至二殿。这里供有“朱城隍”。最后,来到城隍寝殿,也称“夫人殿”,内有城隍和夫人的木雕像。雕像与真人一般大小,四肢关节活络,身上袍服可以脱换,以迎神赛会。寝殿后,崇德名石“梅花石”卓然屹立。
城隍庙自南至北,从头门到寝殿,中轴线总长度200公尺以上,两侧还有祈求子孙的太君殿,专管人间天花的痘疮殿,专司收瘟疫的元帅殿,纪念泥木工祖师的鲁班殿以及天皇殿、地藏殿等十余座殿宇。这些建筑排列两厢,无不精妙雅致。城隍庙内遍植梧桐、银杏、松柏,绿萌参天,法象之森严,规模之盛大,江南少有。
但城隍庙毕竟是历史陈迹,难免随着风吹雨打逝去:上世纪50年代,庙之东部被腾作小学;继之,城隍大殿以北改作粮库;70年代时,人们还可到“仙桥”上一憩,遥想一下当初庙中胜景;进入80年代,仙桥湖遭填埋,改成了某单位的宿舍楼;肃敬楼坚持到了本世纪初,最终也变身为农贸市场。如今,城隍庙仅化成了吉光片羽,残存于崇福70岁以上老人的记忆中。
过庙桥往南,即为庙弄。明清时,这里是商业闹市,是望族聚居、名士乡贤生息之地。庙弄东口东侧,有一代足球名帅戴麟经居住过的戴家楼。新中国建国初,这里曾作为中共崇德县委驻地。东口西侧,为书香门第蔡载越、蔡锡琳父子的“待雪楼”、秋瑾挚友徐自华的故居颐志堂等。
庙桥连同县桥河在1971年被填埋,遂成绝唱。
从古城旅游角度看,庙桥、城隍庙及庞大古建筑群的湮没,无疑是令崇福人扼腕的事。如果庙桥周边景物能保留至今,那仅靠其自身魅力,就足以令所有游客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庙桥、城隍庙虽然湮没,但我们不能动摇开发旅游的信心,尤要善待横街明清一条街、孔庙、文笔巽塔等珍稀古迹,以维护文脉,使之源远流长、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