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路”与“勿上路”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15-07-09

    在桐乡一带,有两句俗语经常出现在桐乡本地人的口头上,分别叫“上路”和“勿上路”。倘若要说某某人很讲义气、够朋友,桐乡人就会说他“上路”,反之就会愤愤然蹦出一句:“真勿上路”。倘若要说某个年轻人干活已经合格了,上水平了,也会说“上路”,反之会说“勿上路”。

在与桐乡本地人交谈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类话:“这个人勿上路,少跟他搭界(结交、来往)”、“这个小青年蛮聪明,生活(活儿)上路了”,或者是“人嘛老头老脑,生活嘛一点勿上路”。这些话在外地人听来,肯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说起来很有趣,“上路”、“勿上路”这两句俗话的来历,其实与桐乡的名特产小湖羊皮有关。小湖羊皮是湖羊所产的羊羔,不经哺乳就宰剥下来的羔皮,可以制作各式名贵的袄子、褥子、大衣和童装等。在国际市场特别在欧美地区享有盛名,有“中国软宝石”之誉。小湖羊皮出口海外,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当时正值一战结束,东西方重开商路,起初是皮草商人为牟利,将它混杂在张家口羔羊皮(俗称口羔)中,不想歪打正着,由于小湖羊皮皮质超群、皮形美观,深得外商喜爱,转而专门订购,并于1927年正式定名为“小湖羊皮”。销量日渐扩大,带动了桐乡、湖州一带农民大量养殖湖羊。

小湖羊皮除了色纯、光泽度好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皮毛自然弯曲,纹路清晰,而且这些与生俱来的纹路,即使制成成品使用后,也不易紊乱,长期保持美观。所以,小湖羊皮的等级划分除尺寸外,主要是看纹路,共分5个级别,一级品称“一路”,也称“头路”,要求纹路不宽不紧,似波浪状,看起来十分自然,毛尖紧贴皮上,不外翘,下面依次是“二路”、“三路、”“四路”,没有纹路的直毛羊羔皮是最不值钱的,称“末路”,也就是“勿上路”。“一路”羊羔皮很少,10张中大约只有2张,“四路”和“勿上路”的直毛羊羔皮也不多,最多的是“二路”和“三路”。

我十来岁时,正是小湖羊皮外销形势非常好的时期,农民家家户户养羊,多则十五六只,少者也有六七只,而且绝大多数是母羊,图的就是生羊羔,卖小湖羊皮。那时价格长期固定,“一路”皮5元,“二路”4元,“三路”3元,“四路”2元,“勿上路”的直毛皮即使皮张再大,也只有1元,所以“上路”与“勿上路”相差很大。一上路,至少是2元,最高可能是5元。在那时,5元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口袋里能摸出一张5块头来的,会令人刮目相看。那时农村供销社如天女散花,遍布各个小集市,小集市上均有一家专门收购小湖羊皮的收购店,验货的师傅一只手拎起小湖羊的头颈,一只手一抹羊毛,只看一眼,就喊出价格,他喊的是一口价,绝少有改口的余地,农民倘若无意见,他便将羊羔丢入血污污的水糟里,那边的小师傅面无表情,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小羔羊“咩咩咩”地叫3声,便再也没有声响了。农民倘若对价格不满意,可以再到附近其他小集市上碰碰运气,有时会卖高一路,但多数是差不多的,因为验货师傅天天与小湖羊皮打交通,看得很准的。

我家那时也养了很多羊,最多的时候有十六七只,分两个羊棚。一入冬天,三日两头出羊羔,而且一出就是三四只。因为我祖父对养羊很有经验,留养的母羊都是出胎率很高的,出独胎的母羊早被淘汰了。而且,由于养羊多,看小湖羊皮的眼光跟验货的师傅差不多,说“一路”的基本上能卖上“一路”,说“二路”的也基本上能卖上“二路”。有一年,有一只母羊出了三只羊羔,祖父从羊棚头看到廊屋头,肯定地说都能上“头路”,三张5块头是稳笃笃的。不想到附近的集市一卖,被那个验货的“赤鼻头老王”都定在了“二路”,祖父不相信,立即挎上大元宝篮,赶到五里路外的西牛桥,那边的师傅一看,果然都是“头路”。祖父捏着3张又长又阔的“大黄五”(第二套人民币中的五元币,黄色,特别大),快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西牛桥验货师傅眼光好,引得村里人有了羊羔就往西牛桥跑。后来这边供销社的领导知道了,把“赤鼻头老王”狠狠地刮了一通鼻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