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特产之小湖羊皮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05-07-20
 

  小湖羊皮是指湖羊所产羔羊在两天内宰杀剥制的羔皮,具有毛色洁白,光润美观 ,能染多种颜色;波浪花纹明显,紧贴皮板,扑而不散;皮毛轻细,手感柔软,制作携带方便等特点。以出生当日未经吮乳而宰剥的品质最好,以后随日龄递增,皮肤变厚,皮毛增长,花纹松散,品质转劣。

湖羊的养殖源起南宋,迁都临安时,黄河流域居民大量南移,携带蒙古羊游牧江南,定居浙江一带,经江南水土长期驯化,农民精心选育繁殖,它的生理状态、体形、外貌和毛质都逐步发生变化,形成目前的湖羊。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述及“羊生江南者为湖羊”,就是指饲养在杭嘉湖一带的湖羊。据考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扩大小湖羊皮外贸出口和增加农民收入,十分重视湖羊生产。1956年11月,国务院对农业部《关于湖羊发展方向问题的报告》批复指出:“湖羊是稀有品种,又是出口物资,应特别注意繁殖和发展。”从而在政策上和科研上落实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湖羊生产的发展。由于湖羊浑身是宝,农家养羊得益很多。“羊粪肥田,羊多肥多,肥多粮多”;它能产毛,每年春秋二次,一只成年羊可剪毛一至二斤;羊肠可制医疗用线;羊肉又是美味佳肴;湖羊产羔剥制小湖羊皮,收入更多。因而,湖羊饲养量迅速增加,1949年全县饲养量73454头,到2004年全市饲养量762883头。小湖羊皮素有“软宝石”之称,是我市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自民国12年(1923)起出口外销,由于皮质超群,外商认货订购。最初出口板型是毛缩板、毛钉板,后改为洗净钉板,最后改成有一定尺寸规格的古铜钟型,沿用至今。杭嘉湖的小湖羊皮,历史上曾以沪杭铁路线为界分东西两路。我市产的小湖羊皮属西路皮,特点是:毛销大,小毛比东路少;花纹较宽,多为片花,皮板厚实,波幅较大。

外销小湖羊皮,已有60多年历史,最早曾由石门镇严利皮毛行经营,上海大皮毛商王星记曾派代理人驻石门收购。以后陆续扩展到崇福、乌镇、洲泉、洑院等地。解放后,随着湖羊生产的全面发展,价格政策的调整落实,小湖羊皮收购量相应增加,1956年为21699张,1982年为584420张,当年收购量居全国首位。
小湖羊皮的加工整理工艺要求,超过其它羔皮。加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它的经济效益。要经过宰杀挑皮,精细剥皮,清水梳理,轻敲钉皮,通风晾皮,皮张整理等六道工序,每道工序按照技术规范,环环扣紧,确保皮毛质量。商业部门根据小湖羊皮的花纹、面积、光泽、尺寸、皮毛长短和表皮弹性等方面,将其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和次1—次四个等外级别。品质优良的小湖羊皮,属小毛或小中毛,具有波浪形卷花或紧密的片型花纹,色泽光润,板皮良好;花纹宽度平均1.67厘米,毛纤维长度平均2.02厘米,皮板厚度0.40毫米,花案面积占被毛的二分之一以上。 小湖羊皮这一商品性生产,已从原皮出口逐步发展为制件成品出口,它制成的大衣、女袄、褥子、童装等等,已成为创汇的重要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十分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