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宠无惊的一生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15-12-03

有些艺术家生前风光热闹,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很快被淹没;有些艺术家则随着时间的积淀,一生的价值与人文精神,越来越被关注和推崇,丰子恺就是后者。

他蘸着自己惊世的才情,落笔,行走,只愿“不宠无惊过一生”。孰不料竟活成了后人心中一道史诗般的风景。

1898年11月9日,他出生于石门丰同裕染坊,父亲是清朝的末科举人,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备受珍惜,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


与姑母合影

191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毕业,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两位导师,“爸爸式教育”的李叔同和“妈妈式教育”的夏?尊,跟随李叔同学习图画、音乐,随夏?尊学国文。


1918年5月在杭州与李叔同、刘质平合影


1921年怀揣2000元,踏上去日本游学之路。

如果没有日本之行,丰子恺的画也许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或者根本就不会有“子恺漫画”。在日本一个旧书摊上,丰子恺被竹久梦二清新脱俗的简笔画所吸引。同时涉猎文学、音乐、绘画等,增长了视野。

从日本回来后,1924年,朱自清将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拿去发表,引起了郑振铎的注意,郑振铎在目录中冠以“漫画”两字,一种具有“温柔敦厚”的中国文化气息的漫画产生了。

同年,丰子恺与匡互生、朱光潜等来到上海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他的大部分著作也是由开明书店出版。


由开明书店出版的作品集

1927年,他随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这也成就了丰子恺人生最为重要的巨作《护生画集》,这是与恩师弘一法师共同酝酿,从1927年秋至1973年,历时46年,共6册450幅,一诗一画,道尽人与自然的和谐奇妙。


《护生画集》

1933年,石门“缘缘堂”落成,短短5年成就了丰子恺一生的黄金时代。出版《人间相》等画集三部;《缘缘堂再笔》等散文五部;《开明音乐讲义》等音乐著作三部;《绘画与文学》等艺术论著八部。有了精神依托的丰子恺,作画与做文章、做学问并驾齐驱,确立了艺术大师的地位。


1934年在缘缘堂楼下西书房

1937年11月,日军战火袭来,丰子恺偕家眷避难辞乡,8年间辗转于桐庐、萍乡、湘潭、长沙、桂林、遵义、重庆等地。

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他以笔为武器,宣传抗日,画中多了人民的苦难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格调也沉郁起来。1938年在获悉缘缘堂毁于战火后,愤而写下《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轰炸》

1946年抗战结束,丰子恺重回江南,再见缘缘堂,人物两非。


《昔年欢宴处,树高已三丈》

1949年建国后,丰子恺在上海担任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

1960年担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1954年全家搬入日月楼后,专事著译。这一时期的丰子恺的漫画以歌颂为主,散文中平添了许多喜悦。


1960年在北京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与周恩来总理握手

1966年,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丰子恺也没能逃过文革的厄运。在文革中饱经苦难,但暗中仍写作、绘画、翻译。1971年,选平生漫画中自爱之题材,重作成套,名曰《敝帚自珍》。


1972年在上海日月楼

1975年4月回故乡石门探访,小镇轰动。匆匆一见,竟成永别。9月15日一代大师星辰陨落。


1975年追悼会上,妻徐力民率七子女瞻仰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