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登上大舞台 10米高竹展真功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15-12-07

今年52岁的屠松根已经开了两年的面馆了,生意不错,不过煮面手艺了得的“屠老板”还有一个更让人称奇的技艺,那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乡高杆船技。

“船在河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是高杆船杂技基本的表演形式,它独特而又巧妙,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水乡、蚕乡特色,洲泉镇近年来举办的双庙渚水上庙会活动中,高杆船技是当之无愧的压轴大戏,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作为传承人,屠松根打小就与高杆船技有着不解之缘。

小时候,顽皮的屠松根听了村上老人讲述的这一门绝技后,就一直跃跃欲试。但这一项目在洲泉一带已经销声匿迹了很多年,屠松根对高杆船技的印象只是那些亲眼见过的老人的讲述。既然不能真的到船上表演,那就在陆地上练。看到大人们为了修竹匾买的毛竹,屠松根就让两个小伙伴帮忙扛着竹竿,照着老人们说的动作在竹竿上翻滚着玩。长此以往,屠松根练就了一身高杆船技的基本功。

上个世纪末,停止了30多年的高杆船技得到保护与传承,屠松根正式登上了高杆船,在水上重现了自己无数次在陆地上练习的高难度动作。更让他欣喜的是,一位1991年出生的年轻人——罗华文,对高杆船技也情有独钟,甚至创新了很多动作。

上周五,为了备战2015浙江省群众舞蹈(广场)大赛,屠松根和罗华文携手“出征”,把高杆船技从水上搬到了舞台上。2008年来到乌镇学习高杆船技的罗华文激动地说:“这本来只是小镇上的一项民俗,现在能在舞台上展示,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高杆船技的独特魅力,还了解了桐乡的水乡、蚕乡民俗。”

为了适应舞台,屠松根和罗华文把竹竿从15米降到了10米左右,虽然高度降低了,但惊险程度丝毫未减。68岁的史荣毛年轻时就亲身表演过高杆船技,现在他负责站在船上控制竹竿的位置,他说:“平时我们会让竹竿偏向船一侧,这样就算失手摔下来也是落入水中,现在在舞台上表演,竹竿要偏向船头,对表演的人挑战更大。”

12月4日,伴着水乡诗意的动人音律,一群群身着粉色舞裙的姑娘们手捧蚕花翩然而至,期盼养蚕丰收、蚕花茂盛,帅气阳刚的小伙们在一艘艘快捷如飞的小船上舞起眼花缭乱的特色船拳,而在两艘高杆彩船上,身手矫健的民间艺人在高高竖起的竹梢上,做出了翻滚、躺竹、张飞卖肉、前手倒立等一个个令人惊叹绝伦的表演。传统文化的魅力完美地在整个舞蹈中绽现,比赛现场掌声雷动,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比赛现场观众对《蚕花水会》的精彩表演纷纷竖起大拇指。

此次参赛的68名表演者,除了屠松根和罗华文,还有文化馆舞蹈干部、文化下派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幼儿园、中小学老师、中学学生等,最大的有73岁,最小的只有13岁。除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高杆船技,还融合了省级非遗项目蚕花水会和嘉兴市级非遗项目乌镇船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