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马鸣老街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16-01-06

      马鸣老街位于桐乡洲泉镇最西端的马鸣村,因街上集中了多家茶馆,所以,现在的很多人也称其为马鸣茶馆老街。

当地民间,有“先有马鸣街,后有洲泉镇”之说。史料显示,马鸣老街始建于唐宋,繁华于明清。它的形成,综合了历史、地理及环境等因素。马鸣距离洲泉、新市、崇福等中心城镇都比较远,以往,交通大都依赖人力摇船出行,船的速度既慢,载货量也颇受限制,所以,当地便逐渐形成了集市,后逐渐成街,这里的货物基本能满足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这种街道或集市自然而然逐渐形成的情形,并非个例。崇福近郊的上市、店街塘、肇昌桥集市,原同福境内的徐家庙、龙王庙集市,无不如此。

明清时期,整个马鸣村被东西向的寿溪(现称庙前河)分为南北两片。北片称为上字圩,南片称为下字圩。马鸣庙位于寿溪北侧。庙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桥,连接寿溪两岸。东侧的称步云桥,西侧的叫登云桥。当时,寿溪两岸沿河处,以及马鸣庙两侧,各有一条街道,共计四条老街。

庙前街:位于寿溪北岸,东西向横贯于马鸣庙前,故名。该街西至现在的马鸣村村里组杨家里,东至朝东屋里。

庙前街在清代中前期就十分繁华。街西首,曾有一大户人家,户主杨藩,人称杨大少爷。杨藩以“摇航船”为业,一生乐善好施。嘉庆《石门县志》有对他的介绍,称其为“秀民”,即民之出众者。民国时期,庙前街从西至东,有俞氏染坊、德生堂国药店(后迁至步云桥南)、赵师傅茶馆、孙宝凤茶馆、发财阿娘茶馆、姚氏肉铺、方氏木匠铺、马氏刨烟店、陈氏打铁铺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尚有诊所、裁衣店、杂货店、剃头店和打铁店各一家。不过,如今只剩沈炳华理发店了。

堂后街:在寿溪南岸、马鸣庙的对面,曾有一座总管堂,内供总管菩萨。堂后街位于总管堂北侧,故名。堂后街也是东西向,与庙前街平行,隔河相望。它东起步云桥的南桥堍,西至永安桥(俗称轿马桥)。

很长时间里,这条街上的店铺较少,主要以流动摊贩为主。不过,到了清明时节,马鸣庙前演“对台戏”时,这里却最为热闹。晚清至抗战前夕,马鸣的对台戏非常出名,当时的戏台,一座搭建在马鸣庙前,另一座就搭在总管堂后的这条街上。总管堂西是一片空地,演“对台戏”或庙会期间,这里摆满了地摊,俨然是一个小商品市场,人山人海。

后来,总管堂被拆。1972年,在原总管堂地基与西侧的空地上,建造了洲泉供销社马鸣综合商店。马鸣综合商店是当时洲泉境内唯一一家村级综合商店,建有房屋15间。现在,原综合商店的房屋仍在,只是商店早已关门。

一直往西,就到了永安桥东桥堍,即现在的马鸣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处。以前,这里是一家油坊,当时油坊的碾槽至今还在。它被置放在永安桥西桥堍,村民用它当洗东西的石埠。

北大街:位于寿溪北面的马鸣庙西侧,南北向。南起庙西的登云桥,北延伸至现马鸣村桥东组的卖家浜。

北大街现无存,毁于何时,无考。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地村民修建灌溉设施,在此挖地,发现了一条宽3米左右、长近百米、南北向的石板路,是为北大街旧迹。

北大街西侧,有一条南北向的河流,俗称藤桥港。据现年八九十岁的一些老人回忆,民国23年(1934),因干旱,河边露出了密密麻麻的木桩,绵延数里。可见,这里以前建有帮岸,木桩应是帮岸的基座。现在,北大街旧址两边的桑树地地下,到处是断砖碎瓦。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房舍林立,一片繁华。

南大街:位于寿溪南岸,由步云桥一直往南,直到湘福桥(俗称香灰桥)止,长100多米。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这条街一直十分热闹。

当年,这条街上,有茶馆5家,分别为姚金福的发兴茶馆、杨金荣的聚兴茶馆、楼珍学的正乐茶馆、沈月和的民乐茶馆和屠子方茶馆;有剃头店3家,为大德毛剃头店、双寿剃头店和何氏兄弟剃头店;肉店2家,为沈贵德肉店和姚杏生肉店;豆腐店2家,为阿米豆腐店和阿连豆腐店;刨烟店2家,为屠士元刨烟店和马振洪刨烟店;糖果摊2家,为金阿二卷烟糖果摊和王如珍卷烟糖果摊;其他的,还有蔡汉荣中药店、楼祥荣南货店、屠阿二羊肉店、汪阿仁棺材店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南大街南段的老建筑逐渐被拆。后来,湘福桥也被拆,石料用于建造附近的马鸣村庵西组机埠。到了1970年代,连桥下的湘福桥港也被填满。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马鸣老街,其实只是这条南大街的北段部分。

改革开放后,随着公路的不断修筑、通车,现代交通工具逐渐普及,人们即使前往远一些的中心城镇,也比往日步行或摇船数里到附近的村上集市更为便捷省时。于是,以往的农村集市开始衰落,马鸣老街繁华不再。

老街虽不及当年,但风貌依旧。这里至今仍是石板铺路,较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它们在向人们轻轻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自己过往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