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佳节,各地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正月十五为何要吃元宵呢?元宵节起源于何时?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关于起源有三种说法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但对其起源形式,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汉武帝采纳方士谬忌的奏请,在甘泉宫中设立“泰一神祀”,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地在灯火中祭祀,从此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结彩的习俗,如宋人朱弁《曲洧旧闻》云:“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实际上,汉武帝祀太乙沿袭的是先秦楚人的旧俗,《楚辞·九歌》以“东皇太一”为至尊之神。
第二种说法是,汉末道教的重要支派五斗米道,创天、地、水(或人)“三官”说,魏晋时,道教又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三元节由此产生。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引唐人说法,认为正月十五是“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因此在上元节要纵乐点灯,士女结伴夜游。
第三种说法是,上元节是汉明帝时由西域传入的,如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云:“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人烧灯表佛。”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个成熟节日的形成,多是融汇了一些不同种类的文化因子,可以认为,上元节是多种文化和习俗复合而成的,如中国先秦楚文化的遗绪,汉代正月十五燃灯祭太一的仪礼,道教的“三元”说,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法事庆典的影响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结合,才形成了上元节。这样,正月十五灯火辉煌的活动,既有祭太一神的旧俗,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成了一个独具风采的传统节日。由于社会变化,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这些文化内涵已被日常生活消解,繁复的节俗已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穿越旧时听桐乡习俗
▶“放桔订”“种桔福”“打生”是什么?
浙江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
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解放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黄岩城外的澄江上要举行“放桔灯”的风俗。
这一天晚上,黄岩城里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沿江鞭炮不绝,鼓乐喧天,各种杂技、百戏,应有尽有。夜幕降临,放桔灯的人都把早已制作好的桔灯,集中放到灯船上。桔灯的制作方式,是把桔子的上端剥开一小部分,取出桔肉,在桔壳中倒进一些芯油,放上一小根油带或灯芯草,点上火,桔壳中就会发出红光。
有些能工巧匠,还选取最大的桔子,巧妙地挖完桔肉,用竹蔑把枯壳撑紧,中间点上半支红烛,利用红烛燃烧产生空气对流的原理,制作了自动旋转的“走马灯”。
“走马灯”上或绘八仙,或绘花卉,或绘奇禽异兽,千姿百态,各显神通。灯船慢慢撑到澄江中心,把千万盏各色各样的桔灯,都放到江面上,任它们随水漂浮。这时,江面上异彩纷呈,五光十色,十分好看。两岸观灯的人欢声雷动。老太婆们则喃喃念经,祈求佛祖保佑家中幸福,蜜桔丰收。
据《黄岩县志》记载,“放桔灯”的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鳌山观海,忽见椒江(澄江入椒江而出海)上无数灯火,如流星飘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纺罗伞盖的簇拥下,到江边观看。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下来的桔灯。赵构十分高兴地说:“肤看京中的鳌山灯,也没有这么有趣啊!”他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桔子,取出桔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桔壳制作桔灯,放在江上漂浮,玩了个通宵。
跟“放桔订”类似的,还有两种习俗,即“种桔福”和“打生”。先讲“种桔福”,每年立冬,沉甸甸的蜜桔挂满枝头,桔农们往往相约同时开摘。开摘的头夜,橘林中可真热闹啦。家家都在桔林中举行“种桔福”的仪式:摆出烧熟了的猪头(或用猪肉)、鲜鱼、豆腐、桔子四冷盘,盘边放着桔剪,点香燃烛,祭祀“桔神”。意思是靠着“桔神”的赐福,才使蜜桔丰收,同时告知“桔神”,明天即将开摘,祈求桔子销路畅通,财宝进门。
在九峰山下,也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桔农们白发筹资,请戏班唱(福禄寿>或(招财进宝)等喜庆的戏。
最有趣的是“打生”。那些结婚后多年没有生育的妇女,她们没有心思看戏,而穿红着绿,悄俏约好,到结桔最多而又比较偏僻的桔林中去“打生”,祈求“桔神”赐子。“打生”时,一个妇女手执橘枝,去打另一个妇女,过打边问:“会生吗?会生吗?”受打的妇女尽管含羞,但一定要答话:“会生的!会生的!”这时,四周躲着偷听的青年小伙子,便发出吃吃的笑声。这一笑,把那些“打生”的妇女,都羞得捂住脸,跑到另一处去了。今天,这种异俗已经消失,但民间仍流传着“打生歌”:“红桔树下夜三更,女伴相邀去打生;不管旁人来偷听,‘会生’自己喊连声!” 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正月十五为何吃元宵?
▶“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元宵节吃元宵这一习俗,是从宋代长江下游一带开始的。南宋周必大《平国续稿》记云:“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糯米粉包裹起来搓成球,置水中煮沸而食。圆子与耍狮、舞龙的球一样是月亮的象征物,吃圆子涵有祭月、赏月的意味。周必大《元宵浮圆子》诗云:“今夕如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循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周必大认为“前辈似未曾赋此”,他才写了这个“时令风尚”的食品。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一书中说:“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里所说的“乳糖圆子”、“澄沙团子”等,是应节而做的,系用江米粉(南方称糯米粉)包裹各种果饵料做馅,搓成球状,然后用开水煮制而成。清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中也说:“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也与中秋吃月饼一样,涵有家人团圆的意味。又有元旦(今春节)完了义,也作为祭祀祖先之物,以表达对亡灵的哀思和敬意。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云:“‘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由此可见,“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寓有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中国不同地区,元宵节饮食习俗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上海、江苏一些农村,元宵节吃“荠菜圆”。清代李行南《申江竹枝词》咏上海过元宵的情景:“元宵锣鼓镇喧腾,荠菜香中粉饵蒸。祭得灶神同踏月,爆花正接竹枝红。”浙江杭州地区,正月十三日为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团,煮熟后供祖先,称为“上灯圆儿”。十五日以糯米粉搓成大团,其中的馅有切细的核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尖,称为“灯圆”。民国后期,一些菜馆中还用油炸,称为“炸元宵”。以灯圆馈送亲友,名为“灯节盒”。
1913年,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于己不吉利,下令改“元宵”名为“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此后,汤圆之名逐渐流行开来。
我国的灯谜文化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三国时代。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尤其是明清时代尤为昌盛,时至今日猜灯谜仍在民间十分流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灯谜大全及答案,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猜得出来吗?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蜜饯黄连(打一成语)——同甘共苦
会计(打一成语)——足智多谋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力争上游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迎刃而解
翘翘板(打一成语)——此起彼落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脱粒机(打一成语)——吞吞吐吐
四通八达(打一成语)——头头是道
一块变九块(打一成语)——四分五裂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兔子请老虎(打一成语)——寅yín吃卯mǎo粮
照相底片(打一成语)——颠倒黑白
平原门下客三千(打一成语)——胜友如云
桁héng(打一成语)——行将就木
圆寂(打一成语)——坐以待毙
哑巴打手势(打一成语)——不言而喻
仙乐(打一成语)——不同凡响
零存整取(打一成语)——积少成多
初一(打一成语)——日新月异
暗中下围棋(打一成语)——皂白不分
并重(打一成语)——恰如其分
八十八(打一成语)——入木三分
超好牙刷(打一成语)——一毛不拔
打边鼓(打一成语)——旁敲侧击
感冒通(打一成语)——有伤风化
鲁达当和尚(打一成语)——半路出家
皇(打一成语)——白玉无暇
举重比赛(打一成语)——斤斤计较
纸老虎(打一成语)——外强中干
美梦(打一成语)——好景不长
农产品(打一成语)——土生土长
无底洞(打一成语)——深不可测
字类:
早不说晚不说(打一字)——许
壹加壹(打一字)——王
上下一体(打一字)——卡
半导体(打一字)——付
熙熙攘攘(打一字)——侈chǐ
内里有人(打一字)——肉
入史册(打一字)——更
两点天上来(打一字)——关
祝福(打一字)——诘jié
池塘亮底(打一字)——汗
雨(打一字)——池
血盆(打一字)——唬
刃(打一字)——召
思(打一字)——十
武(打一字)——斐
书签(打一字)——颊
四个晚上(打一字)——罗
陕西人十分好(打一字)—— 附
送走观音使不得 (打一字)——还
入门无犬吠(打一字)——问
半耕半读(打一字)——讲
画中人(打一字)——佃diàn
丰收(打一字)——移
弹丸之地(打一字)——尘
凤头虎尾(打一字)——几
矮(打一字)——射
抽水泵(打一字)——石
顶破天(打一字)——夫
后村闺中听风声(打一字)——封
另有变动(打一字)——加
这么齐全的灯谜都给你准备好了,赶紧为孩子们收藏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