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的曾经 桐乡市锦绣天地蚕桑博览园转 发表于2016-05-26

    1937年11月6日上午,日机侵犯崇德县城上空,投弹七枚,低空机枪扫射,打死蒋才宝等两人。

次日下午,日机又空袭石门湾,投弹数十枚,并低空机枪扫射,死亡百余群众。

    8日下午,日机两架,侵犯原桐乡县城上空,扫射轰炸,毁房数十间,炸死居民一人。

    11月9日下午,日军数百名从吴江县平望方向首次犯镇北栅,夜宿西栅,翌日向全镇搜索,杀害十数人,两名避难妇女受辱,焚毁西高桥民房十余间,后即离镇去吴兴双林。

    23日,日军骑兵部队沿杭善公路进犯桐乡县城。侵占桐乡县城后,日军又向单桥方向窜犯。

    同日,日军沿运河由嘉兴进犯石门湾,遭驻军79师470团三营某连迎头痛击。石门湾和沿桥之守军某排士兵全部殉难。驻南高桥之连部撤退到崇德县城。石门湾沦陷后,日军在石门湾焚烧民房180间。

    12月23日上午,日军兵分三路,在两架飞机掩护下,进攻崇德县城。炮击民房,烧毁北门外民房52家,杀死两名群众,崇德县城沦陷。驻石门湾日军进攻崇德城时,纵火烧毁石门民房一千余间,丰之恺缘缘堂、振华女校等均遭火焚。

    1938年4月1日,盘踞桐乡之日军外出骚扰,途经炉头宗扬庙,被六十二师三七一团某部阻击,日军死亡13人。三七一团某部挫敌后立即转移。日军后援部队来宗扬庙报复,杀人纵火,宗扬庙及附近农舍均被焚毁,历时三天。

    4月4日,为清明前夜,日军窜犯炉头,发现镇上有抗日标语,遂将花石浜到北环桥沿街民房及基督教堂等数百间房屋全部焚毁。

    8月,日军在杭善公路濮院段聚星桥边强拉民筑十三号炮台,又在挥士桥、五里亭两处筑炮台。为侠视野,在炮台附近实行“三光”,杀害群众数十人,烧毁房屋无数。

    9月30日,日军进犯原桐乡塘北泽岗乡(今新生),将运河沿岸村、树木、竹园全部烧毁,造成“沿塘三黑白”之惨象。

    10月15日,《申报》以《崇德县凄凉景象》为题发表通讯。据载“......县城沦陷之后,未及撤退之居民儿童,无法就学,......农民以四乡不靖,盗匪满布,无法作业,而今春养蚕,又无茧厂收茧,土丝亦一落千丈,洪水为灾,更番插秧,秋收异常减色,民不聊生,不胜隐忧。商民因交通断绝,货物来源减少,捐税重重,萧条异常。城中出人,须用良民证,故一到下午二时,就变成一座死城。工人因工厂停工,生活更无着落.....“

    11月7日,《申报》刊发《华军收复后乌镇市面之新气象》一文,全文如下:“乌镇为浙西商业巨镇(镇中有一条河,当地人以河东为乌镇河西为青镇,但外人威简称乌镇),户口殷阔,市塵栉比,镇外斗里许,东西南北各一栅,商业聚集成市,乌镇居于中央,如受众星拱卫,故虽为商业市镇,因邻近太湖,为水陆交要道,且扼两省数县交界之冲,地势既非常重要,平时又五方杂处,故昔时有三府六县难治之称。自华军西撤后,即遭日军铁蹄蹂躏,地方莠民,又得乘机劫掠,居民迁避,十室九空。全镇顿成死市,幸受祸未久,即于今春为游击队朱希部队所克复,全镇又复处于青天白日旗之下,重见天日。数月以来,迁避在外这之居民,多陆续重返故居,故迩来大小商办公业,喧闹茂盛,每日茶楼酒肆,饭店旅馆,无不遍处满座,日军前所设立之烟馆妓寮,现已绝迹。

    最近水陆交通,轮船划船,俱已开班,四乡镇船只,亦往来如梭,络绎不绝,街市中熙来熙攘往,市面非常繁荣。市中青年服务团之标语,随处可见,办公人员,俱穿制服及中山装,奔波街头,精神奕奕,现各校俱已照常上课,且有附近沦陷之民众,因不愿过奴化生活,相率挚眷迁此,遗其子女就学本地,到驻镇士兵,皆臂缠希字袖章,聆其口音,嘉湖两地人居多,湖鄂人亦不少。嘉湖人多留发中分,英容焕发,显为近地学生,激于爱国热忱,投笔从戎者。湘鄂人原系华军留驻本省者,皆圆顶濯濯,训练有素之士,闻该军纪律严明,故兵士在外待人接物,皆彬彬有礼,从无强暴行为.今岁秋成丰收,四乡亦甚安静,此间市上所售货品.舶来品则甚昂贵,国货香烟,近不多见,鱼蔬之类,与以前价尚相仿,惟蟹稍肥大者,每元只可买四只,实与沪上无殊。”

    11月14日,《申报》刊登《日机轰炸磊兴乌镇》一文,全文如下: “驻扎松江、嘉兴、嘉善各县日军,听信汉奸虚伪情报,指嘉西乌镇,为华方忠义救国军流动部队大本营,遂于十日夜半.分四五路出动,向乌镇进攻.讵途中遭游击队袭击,受创颇重,几将不支败退。十一日清晨,日军乃获得空军援助.派出大队飞机,总数达十六架,分投向农村滥施轰炸,有三架轰炸机,盘桓乌镇上空,先向东市投弹轰炸,继又向该镇新市乱掷炸弹,该镇本为平民居住,一时慌急,向四乡逃命,因奔走不及,死于炸弹下者,为数甚多,总计前后共掷弹二十余枚,毁屋七八十间.死伤者千,尚难查明,该镇遭此空前浩劫.居民星散,已形同死镇矣。”